登录

/

注册

首页 > 科技媒体 > 媒体详情
中国科大发现氧气起源新机制
梅西 2016-01-06
导语

在无生命迹象的地球早期,存在少量氧气(即稳定的基态氧分子),显然这些氧气不可能是通过现在所熟知的光合作用而来。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田善喜教授研究组揭示了早期地球上氧气产生的全新机制。

在无生命迹象的地球早期,存在少量氧气(即稳定的基态氧分子),显然这些氧气不可能是通过现在所熟知的光合作用而来。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田善喜教授研究组揭示了早期地球上氧气产生的全新机制。

在早期大气环境中存在较多的二氧化碳和低能量电子,田善喜研究组提出这些二氧化碳分子可以捕获低能电子,而后 可能发生两种解离反应,即产生碳原子负离子和自由氧原子或者氧分子。他们利用自主研制的负离子速度时间切片成像谱仪,检测到了上述两个反应通道,并进一步 阐述了各通道所占比例随电子贴附能量变化的原因,以及作为产物的自由氧原子和氧分子在早期大气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低能电子贴附或捕获”过程对星际化学成分的演化至关重要。由于在许多星球(如地球、火星、土星、木星六等)的上 空存在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和能量在20电子伏特左右的自由电子,田善喜研究组认为 “电子贴附解离”对原始氧气起源的贡献可能较以前公认的“三体复合反应”和新近发现的“光解反应”过程更为重要。这一发现大大深化和拓展了人们对“星际介 质化学反应”的认识。

该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Nature Chemistry (文章链接:http://dx.doi.org/10.1038/nchem.2427),其作者分别为王旭东(在读博士研究生)、高小飞(在读硕士研究生)、宣传进(2015年硕士毕业)和田善喜(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委、科技部和合肥大科学中心的支持。


田善喜教授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Email:sxtian@ustc.edu.cn

个人主页:http://staff.ustc.edu.cn/~sxtian

主要研究方向:量子生物化学物理:利用正负离子质谱技术和量子化学分子动力学(QM/MD)计算,研究氨基酸、核酸等重要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化学物理特性,以及电荷、质子传递与转移等动力学过程。发展用于氢键、金属原子间多重键等的量子化学和电子密度分析方法。

个人简介:1995年本科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物理系,2000年中国科技大学获原子分子物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4年,先后在日本Tohoku university、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3月起在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任副教授,2007年12月起任教授。

(本文资料来源: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站,由e科网整理编辑)

如若转载,请注明e科网。

如果你有好文章想发表or科研成果想展示推广,可以联系我们或免费注册拥有自己的主页

  • 中科大
  • 氧气起源
分享到
文章评论(0)
登陆后参加评论
作者 梅西

本科生

北京工业大学

活跃作者
  • 爱因斯坦 科研工作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博士
  • 金陵 本科生 北京大学 本科
  • 梅西 本科生 北京工业大学 本科


发布成功!

确 定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