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手术历来以内部脏器多且结构复杂而成为医疗领域内一块“难啃的骨头”,如何让骨盆切除后得以重建,减少患者术后残疾和并发症风险,一直是国内外该领域专家共同攻克的难题。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专家叶招明教授团队,用持续12年的创新临床研究,成功实现了骨盆肿瘤切除后用股骨重建骨盆的“移花接木”之术,为生物学重建骨盆提出了新的选择,保持了脊柱与股骨的连续性和骨盆环的张力,促进患者在功能重建后提高生活质量。
这一成果被国际著名骨科杂志《临床骨科及相关研究》(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发表。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肿瘤病区副主任医师林秾,通讯作者为叶招明教授,本项研究共同作者还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的杨迪生教授、李恒元、李伟栩、黄鑫、柳萌、严晓波、潘伟波等医生。
▍“孤儿病”的“移花接木”
原发恶性骨肿瘤是一种罕见的“孤儿病”,仅发病率最高的骨肉瘤也就百万分之二三。因此,全国专业从事这一疾病研究、治疗并不多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在这个领域已经深耕30年。
一般而言,对恶性肿瘤的切除手术就是处理“碗与水”的关系,不但要把肿瘤这个“水”通过手术倒掉,还要将盛水的“碗”即肿瘤生长的周围一部分正常组织一并切除。
切除难,重建难,是骨盆肿瘤手术的两大难题。第一重挑战来自将带着肿瘤的一大块骨盆全部切除时,涉及大量脏器,一不小心就会造成大出血。之后的功能重建手术就是另一大挑战,将因髋关节缺失导致的脊柱和下肢间的骨骼连接缺损进行重建,即重建骨盆。
林秾介绍说,过往常见的功能重建手术有两种,一是旷置,就是不重建,骨盆不进行填充。术后,患侧下肢自动上移,脚短缩会非常明显,影响生活质量;另一种选择就是骨盆缺损处植入半骨盆假体,但骨盆假体不仅昂贵,且时间用久了会松动,骨盆解剖结构那么复杂,松动后再次翻修的手术难度和风险都很大。
叶招明教授团队提出,将患者自身的股骨上端取下,补充到盆骨缺损处,而切掉的股骨部分则用人工关节代替。通过“移花接木”将骨盆这只“碗”用自身的方式补回来,是因为股骨上端与盆骨之间能够愈合生长,可使二次修复不用再触及骨盆内脏器。同时,股骨人工关节技术相较半骨盆假体也来的更为成熟。
▍一篇推迟12年才发表的科研论文
有别于其他将基础研究成果发表,进而推动临床创新,叶招明团队的这项成果从2006年开始,积累了12年的临床创新经验。
“股骨重建骨盆,创新意义不仅是一种改良的治疗手段。”叶招明说,“我们团队要通过创新性临床研究,向世界介绍中国骨科医生在这个冷门领域的深耕。”
这篇论文晚了12年才发表,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临床医生们要通过每年术后不断的观察病人康复情况,得出这种“移花接木”手术方式安全可行的结论后,才能向外介绍经验与成果。可以说,这项研究成果完全来自于临床实践。
“每一次创新手术方式,我们都会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林秾说,“我们要在确保最低风险的基础上,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术后体验。”
临床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论文还不太一样,前者更注重在实际中的应用,对病人有着立竿见影的好处,事实也是,通过这种手术方式,最直观的就是步态稳定,可以弃拐。叶招明说:“我们从事临床创新的初心,不仅是保住患者的性命,也更要通过创新手术方式,保住他们的生活质量。”
据了解,这篇论文也是浙江省骨科第一篇研究手术技巧、手术方法的文章,发表在骨科的世界顶级期刊上。国际知名骨肿瘤专家、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的Franklin H. Sim教授还在《临床骨科及相关研究》杂志上,对此文专门发表专题评论,认为该术式为骨盆Ⅱ区肿瘤切除术后的功能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来源:浙江大学新闻网;)
如若转载,请注明e科网。
如果你有好文章想发表or科研成果想展示推广,可以联系我们或免费注册拥有自己的主页
- 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