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在英国皇家学会举办的图灵测试中,一台由俄罗斯工程师设计的机器(更准确的说是软件)成功通过测试,成为有史以来第一台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很多科技媒体高呼人工智能即将进入新时代,显然,他们太乐观了。
什么是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一词来源于计算机科学和密码学的先驱——阿兰图灵写于1965年的一篇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 Computing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图灵认为:机器能否思考的重要标准就是是否可以模仿一个真正的人。于是图灵设计了一套测试规则:
“如果一个人A使用测试对象皆理解的语言去询问两个他不能看见的对象任意一串问题。对象为:一个是正常思维的人B、一个是机器C。”
图灵测试会有多个像A一样的测试者去轮番“轰炸”测试对象,图灵设定了30%的下限——即如果有30%的测试者认为无法分辨和他交流的到底是机器还是人,则该机器通过图灵测试。
在本次由英国皇家学会的测试中,共有5个参赛者。获胜者——“尤金”被33%的测试者认定为“人类”,且大多数的测试者相信它是一个“13岁的乌克兰男孩”。一位该机器(软件)的开发者弗拉基米尔·维西罗夫表示:“我们的主要设计理念是,它可以声称它什么都知道,但由于受年龄限制,实际上它并不是什么都知道,这是完全合理的。”
这条消息再次引发人类对于机器的恐惧,但机器通过图灵测试真的能宣布人功智能时代即将到来吗?
我看未必,至少短时间内不会。
自然语言制约机器的进步
参加图灵测试的计算机涉及到多个技术,其中就包括自然语言,自然语言包括自然语言生成系统和自然语言理解系统,前者是把计算机数据转化为自然语言,后者则是把自然语言转化为计算机程序更易于处理的形式。总之一句话,自然语言是人类与机器交流的重要媒介。
在图灵测试中,人与机器交流方式就是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的过程,或者更准确的说,人与机器交互的方式都是自然语言实现的流程。这是人与机器交流的第一步,只有让机器先懂得人的看法,后面才会涉及大数据、云计算之类技术。而就在此次测试“成功通过之前”,Google产品经理Dave Orr坦言:自然语言还有待发展,目前只是处在“可以使用”的阶段,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开始用自然语言开发一些看起来很酷的产品,比如siri、Google now,但如果你非要说机器可以“理解”你的意思,那的确有点勉为其难。
机器对语言的理解到底有多笨?有个经典案例说让机器分辨下面两句话:“我们把香蕉给猴子,因为它们饿了”和“我们把香蕉给猴子,因为它们熟透了”。这两句话的结构是一样的,虽然语义有所差别,正常人理解起来也没有太大问题。但机器就理解不了,两个“它们”就足够让机器们陷入“沉思”,也给不出正确的结果。
Dave Orr举了另外一个例子证明机器无法真正理解人类语言:“让机器试着用几句话总结一篇文章的要义”,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那个机器可以做到这一点。而本次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软件)则是历经十余年年的“精心培育”,也因此不具备大规模复制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使有机器(计算机)通过图灵测试,倘若没有自然语言处理以及其他相关技术的快速跟进,人类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无法实现所谓的人工智能。
本文源自中国科技网,链接网址:http://www.wokeji.com/shouye/rekeji/Turing/Turing2/201406/t20140620_753410.shtml
如若转载,请注明e科网。
如果你有好文章想发表or科研成果想展示推广,可以联系我们或免费注册拥有自己的主页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图灵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