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在研制的可重复使用返回式卫星项目,其基本型在轨时间可达20天,返回模块具有15次重复使用的可能,而该项目的首发星将于明年4月发射。
在近日由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中国宇航学会主办的“天地航班—中国首次商业返回式卫星服务”科学传播沙龙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部商业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赵会光透露上述消息。
(资料图,实践十号)
所谓返回式卫星,是指一种具有返回功能的多用途中型卫星,也是我国卫星工程领域研制起步最早、系列发展最悠久的卫星系列。
1975年11月,我国首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成功发射和安全回收,标志着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技术的国家。
截至2016年,我国已成功研制并发射实施了25颗返回式卫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吴劲风说,这些卫星在空间遥感、空间科学、空间育种、空间新技术验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以空间农作物育种为例,40多年来,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持续开展了农作物育种,2006年发射的实践八号卫星承载9类180组2000份作物和菌种等进行空间育种试验,促进了我国空间育种产业的发展。而截至2015年,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空间育种品种168个,直接经济效益高达20多亿元。
近年来,随着重复使用、无损回收等航天工程技术进步,瞄向“更低成本、更强保障、更高性能、更便捷应用”的新一代可重复使用返回式卫星,成为发展趋势。
赵会光说,目前我国研制的可重复使用商业返回式卫星,分为基本型和拓展型,其中前者的回收载荷可达500公斤,采用一次性化学电池供电,回收产品占60%,其中90%部分可重复使用;
后者的载荷分为两部分,回收载荷为600公斤,留轨载荷为300公斤,采用太阳阵和蓄电池联合供电,回收产品占40%,同样是90%部分重复使用。
据他透露,我国可重复使用商业返回式卫星已于今年9月单机交付,10月整星测试。计划于明年1月进行力学试验,2月进行热试验;3月卫星出厂;4月卫星发射;5月则有望实现卫星回收。
首发星的名称为“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工程”。
赵会光说,首发星将携带多个任务“上天”,比如升级打造低成本、高集成度平台系统,验证可复用回收舱设计,验证一次性化学电池能源模块技术,突破无损回收和示位搜索技术,突破回收载荷分区精确控温技术,等等。
至于更进一步的验证,则交给第二、第三、第四颗星,比如验证太阳电池阵和蓄电池的联合能源模块技术,等等。
赵会光告诉记者,发展这一卫星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太空探索,“获得科学发现、改善人类生活、形成规模巨大的新兴产业、催生新技术和确保空间安全环境。”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来点科学”)
如若转载,请注明e科网。
如果你有好文章想发表or科研成果想展示推广,可以联系我们或免费注册拥有自己的主页
- 返回式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