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 科技媒体 > 媒体详情
中国石油大学在地震流体识别研究方面获进展
柏岩 2015-12-18
导语

地震流体识别是勘探地球物理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究其原因是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地下埋藏条件的复杂性以及相应地球物理数学特征的多解性。为可靠获取储层流体分布,实现储层流体量化预测,需要理解储层流体存在形式、特性及其分布特征对地震波的改造机理,发展地震流体识别的地球物理理论基础和方法。

近日,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地震流体识别方面的研究成果“Geofluid Discrimination Incorporating Poroelasticity and Seismic Reflection Inversion”(基于孔隙弹性理论和叠前地震反演的流体识别方法)发表于著名学术期刊Surveys in Geophysics(简称SURV GEOPHYS,属地学TOP期刊,中科院SCI期刊分区地学一区)。该文第一作者为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宗兆云讲师,第二、三作者分别为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印兴耀教授和吴国忱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为科研成果独立完成单位。

地震流体识别是勘探地球物理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究其原因是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地下埋藏条件的复杂性以及相应地球物理数学特征的多解性。

为可靠获取储层流体分布,实现储层流体量化预测,需要理解储层流体存在形式、特性及其分布特征对地震波的改造机理,发展地震流体识别的地球物理理论基础和方法。Geofluid Discrimination Incorporating Poroelasticity and Seismic Reflection Inversion一文针对此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综合孔隙弹性理论及平面波地震反射特征方程,推导出利用孔隙流体模量表示的地震纵波反射系数近似方程一 般形式,重点分析采用该方程,利用纵波地震资料反演流体体积模量的可行性,并利用去相关叠前贝叶斯反演方法实现地震流体识别,模型及实际资料分析验证了方 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相比常规方法,该方法可避免因孔隙度等物性因素影响导致的流体识别假象,同时避免利用某种特定孔隙弹性理论带来的局限性。

研究成果得到同行专家及责任主编一致认可。他们认为,该文在方程建立及流体体积模量反演可行性分析方面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对提高利用地震资料开展含油气储层流体识别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Surveys in Geophysics于1972年在荷兰创刊,主要刊载地球内部、大气及海洋物理过程的研究成果及其在太阳系其他行星和月球上的研究推广。该期刊为地球科学领域的顶级期刊之一,近3年影响因子为4.228,在地学领域拥有较强影响力。

印兴耀教授简介: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导,Email:xyyin@upc.edu.cn

个人主页:点击此处进入

研究方向:长期从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应用的研究,在储层预测与油气识别的地球物理理论与方法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吴国忱教授简介: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导,Email:guochenwu@upc.edu.cn

个人主页:点击此处进入

研究方向:长期从事地球物理科研工作,包括地震波传播理论和储层地球物理等研究领域。多项研究成果在全国成功应用并获奖励:人工神经网络储层预测技术研究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地震油藏描述与动态监测技术研究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复杂油气储集体地震反演方法及应用研究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并多次获得中国石油大学优秀科技成果奖。

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生招生方向包括:

1. 地球物理学(01地震波传播理论,02储层地球物理);

2.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03地球物理理论、方法与应用(博士),04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与技术(硕士));

(本文整理自中国石油大学网站

如若转载,请注明e科网。

如果你有好文章想发表or科研成果想展示推广,可以联系我们或免费注册拥有自己的主页

  • 中国石油大学
  • 宗兆云
  • 地震流体识别
分享到
文章评论(0)
登陆后参加评论
作者 柏岩

硕士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活跃作者
  • 爱因斯坦 科研工作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博士
  • 金陵 本科生 北京大学 本科
  • 梅西 本科生 北京工业大学 本科


发布成功!

确 定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