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 科技媒体 > 媒体详情
北工大赵耀华团队的微热管阵列技术
令狐小冲 2015-12-15
导语

微热管阵列技术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社会价值,同时在太阳能高效利用、节能、电力设备与微电子器件散热、半导体照明及先进热控等领域产生了重大的经济价值。


“基础理论是技术持续创新的基础与条件。”赵耀华正是基于持续20多年流体力学及传热传质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才在功能性热导材料、可再生能源、节能及热 控技术等工程应用技术领域有众多、持续的发明创造。赵耀华教授在相变(沸腾)传热传质及微传热基础理论领域取得了的国际公认的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0 余篇,申请专利50 余项。

在基础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有:

1、 在沸腾传热传质机理方面,指出了Zuber(美国)著名的流体动力学不稳定理论及Katto(日本)的厚液层蒸干理论的缺陷,从理论和数值计算上证明了三 相接触线或弯月面的蒸发热流密度只能达到临界热负荷30%左右,阐明了两理论模型不可能解释沸腾传热面上的内在传热机理。同时修正了传统微液膜蒸发换热的 定解条件。

2、提出了沸腾传热的动态微液层蒸发模型。利用该模型,不仅能很好地预测临界热负荷,而且能预测从充分发展的核沸腾到包括最小热负荷在内的沸腾曲线。

3、揭示了微细管道内流动的“反常效应”:微尺度是微细通道内湍流提前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即:微尺度可以使湍流转移提前发生,但不是所有微细管道内的流动都会发生湍流转移提前。

在应用技术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有:

1、在微槽蒸发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研发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槽群蒸发技术及相应的蒸汽腔(均温板)、复合式蒸发冷凝换热器、回路式相变换热器。

2、 研发出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超强导热性能的传热元件微热管阵列及其规模化生产工艺。微热管阵列是外形尺寸(长、宽、厚度)及形状可任意改变的板状 金属材料,其纵向热传导率是同样金属材质的5000倍以上,局部热流密度可达200W/cm2以上,单位断面积的传热能力是传统圆形热管的10倍,成本低,可靠性高,在太阳能利用、节能与热控技术等领域掀起了一场创新革命。

3、开发出了新型高效太阳能平板集热器(热水器)、太阳能光伏热电联产组件、LED及各种电子器件的高效散热(热控)设备、热(冷)回收设备等一系列国际首创的技术与产品,并在这些产业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目前,微热管阵列及其相关应用产品已出口到多个国家,受到了广泛关注。《新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 版》、《科技日报》等平面媒体在突出位置报道了赵耀华教授及其科研成果。2012年7月9日,《央视财经评论》栏目对赵耀华教授的创新技术进行了特别报道。上述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社会价值,同时在太阳能高效利用、节能、电力设备与微电子器件散热、半导体照明及先进热控等领域产生了重大的经济价值, 并将为国家节能减排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赵耀华教授简介:

1964年10月生,湖南人。现为北京工业大学建工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七批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系,1992 年获日本政府奖学金留日,并于1996 年3月获日本九州工业大学博士学位。1996 年4 月起,分别在日本九州大学,东京大学及九州工业大学历任助教(1 年)、特别研究员(2 年)及副教授(6 年)。

2000 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05 年入选“北京市特聘教授”,2010年获科学中国人“杰出青年科学家”荣誉称号,2012年获得中国侨联“创新人才”贡献奖。

如若转载,请注明e科网。

如果你有好文章想发表or科研成果想展示推广,可以联系我们或免费注册拥有自己的主页

  • 能源与环境
  • 节能
  • 北工大
  • 微热管阵列
分享到
文章评论(0)
登陆后参加评论
作者 令狐小冲

博士生

清华大学

活跃作者
  • 爱因斯坦 科研工作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博士
  • 金陵 本科生 北京大学 本科
  • 梅西 本科生 北京工业大学 本科


发布成功!

确 定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