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 科技媒体 > 媒体详情
北京科技大学李晓刚教授团队提出“腐蚀大数据”理论
爱因斯坦 2015-12-14
导语

材料腐蚀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环境灾难。材料腐蚀学科是严重依赖数据的学科,无论腐蚀机理与规律研究、测试方法确定、工业标准制定,还是腐蚀事故处理,都严重依赖腐蚀数据及其与腐蚀相关的环境数据。由于材料腐蚀过程及其与环境作用的复杂性,传统片断化的腐蚀数据已经不能适应制造业和社会基础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

       11月26日,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李晓刚教授团队的研究论文“share corrosion data”在世界顶级科技刊物Nature发表,提出了“腐蚀大数据”理论。据悉,这是我国腐蚀学科,也是世界华人腐蚀研究者首次在Nature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

       材料腐蚀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环境灾难。材料腐蚀学科是严重依赖数据的学科,无论腐蚀机理与规律研究、测试方法确定、工业标准制定,还是腐蚀事故处理,都严重依赖腐蚀数据及其与腐蚀相关的环境数据。由于材料腐蚀过程及其与环境作用的复杂性,传统片断化的腐蚀数据已经不能适应制造业和社会基础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李晓刚教授团队在2015年11月26日出版的Nature杂志上提出了“腐蚀大数据”的原创概念,并围绕这一概念,提出处理“腐蚀大数据”理论层面的关键研究为:建立标准化的“腐蚀大数据”数据仓库;“腐蚀大数据”数据建模及其结果的数据图片表征;利用“腐蚀大数据”进行腐蚀过程模拟仿真及其实验验证。处理“腐蚀大数据”技术层面的关键研究为:“腐蚀大数据”和环境数据的大通量高密度采集、无线传输及入库;“腐蚀大数据”建模和仿真结果的工程应用;基于“腐蚀大数据”概念的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与运行。以上方面构成了腐蚀信息学,即腐蚀基因组工程的理论体系。三十年来,他们一直在从事材料腐蚀数据积累、建模、仿真与共享和工程应用工作。

      李晓刚现在担任我校腐蚀与防护中心教授、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和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主任。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是全国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网发展而来,全国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网在已故师昌绪院士的领导下,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成立起,就挂靠在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材料一处,长期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与大力支持,2009年纳入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发展成为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建成为我国最为完善的自然环境腐蚀研究平台和世界上最大的自然环境腐蚀的研究机构,拥有了世界一流的研究设备,世界一流的研究队伍,取得了一系列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的成果。

       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我国大气、土壤和水环境等自然环境中材料腐蚀数据和环境因素数据,完成了全球范围最大规模的腐蚀投样及数据积累工作。在多年腐蚀数据积累工作基础上,建成了我国数据量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材料腐蚀数据库及共享服务网。在此基础上,获得了系列化的材料在我国大气、土壤和水环境等自然环境中的腐蚀失效机理与规律成果,并建立了在材料环境腐蚀机理一致性基础上的室内外腐蚀相关性。近十年来,以北京科技大学李晓刚教授团队为代表的研究队伍,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500余篇,他引7000余次。近期,李晓刚教授团队在多年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腐蚀大数据原创性概念,结合多年数据积累与数据库建设、建模、模拟仿真、共享和工程应用系列化的工作,提出利用腐蚀信息学或腐蚀基因组工程,建立基于物联网的腐蚀学科新模式,这一成果得到世界顶级科学杂志《Nature》的接受,表明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十二五”期间的基础研究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建设的野外试验资源与技术、积累的大量数据和规律性研究结果在我国航天、航空、石油、化工、海洋工程、电力能源、交通运输、武器装备、基础设施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耐蚀新材料的研发,无一不用到这些成果和技术,为提升我国防腐工程水平和新材料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研究成果解决了 “天宫一号”发射中的重大腐蚀难题,保证了其按时发射和安全运行,在此基础上,又加入对我国航天事业进一步的服务工作中,在我国航天事业的主体工作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这些成果不仅贴合我国国民经济实际需求,形成了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量大面广的实际工程应用,而且已成为国际材料腐蚀学科前沿方向,形成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经济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三十年磨一剑。在谈到取得的成就时,李晓刚表示,这都是集体的成就。首先得归功于老一代腐蚀工作者奠定的良好基础。其次,归功于研究集体的协同劳动,为了实现在Nature刊物发表论文的梦想,多年来课题组已经多次努力,都是集体讨论,把最好的基础研究成果开展集体讨论,寻找基础研究的突破口,比如,在这次Nature论文的发表中,年轻教师张达威师资博士后、刘智勇副教授、杜翠薇教授和董超芳教授都取到重要作用。又如,在上次解决”天宫一号“重大腐蚀难题,保证其按时发射的攻坚工作中,也是集体力量发挥重要作用,肖葵副教授、高瑾研究员、程学群副教授、吴俊升副教授和卢琳副教授均参加了夜以继日的试验工作,最后受到航天总指挥的高度评价,被誉为”北京科技大学在我国航天事业中的精彩亮相“。


李晓刚教授简介:

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腐蚀控制系统工程研究所教授,

Email:Lixiaogang99@263.net

研究方向:材料腐蚀与防护

个人简介:

李晓刚教授,博导,生于1963年,湖北人。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海洋腐蚀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市百名科技领军人物。兼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秘书长;教育部腐蚀与防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材料环境腐蚀科技平台主任。我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和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最早推动者之一;2003年科技部重点基础性专项“国家材料环境腐蚀站网与数据库”的项目负责人。2004年主持了科技部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国家材料环境腐蚀野外台站建设与资源共享”。2005年负责承担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重大项目“国家材料自然环境腐蚀实验台网建设”。2007年创办了“中国腐蚀与防护网”,积累了大量材料在我国自然环境下的腐蚀数据,为三峡工程、西气东输、海上石油平台和路桥工程等国家重大建设工程;为航空、航天、陆军、海军等数十家国防和民用单位提供数据共享与应用服务。2009年6月,获得“全国野外科技先进个人”称号,所领导的团队获得“全国野外科技先进集体”称号。2011年获科技部执行“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优秀团队奖。2012年成功解决“天宫一号”某关键部件的腐蚀问题,为按时发射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目前所领导的研究团队有教师14名,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共计78人。团队承担了大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16项)、重点(3项)和重大基金子课题(3项);科技部平台建设项目;军工基础研究项目和大量来自厂矿企业的项目,长期在材料自然环境(大气、海水和土壤)腐蚀数据积累与机理研究方向上坚持系统研究,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400多篇(其中SCI和EI 300多篇),其中近三年来国外刊物发表40多篇。近五年来,出版《x70钢的腐蚀行为与试验研究》,《金属大气早期腐蚀行为与机理》,《高分子材料老化机理与规律》译著《断口学》(科学出版社)等专著八部。获2008年度、2007年度部级一等奖各一项,2009年度以排名第一的身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钢铁材料及制品大气腐蚀数据积累、规律和共享服务”)。获国家授权专利60余项.本人多次到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进行合作研究与学术访问。通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研究团队已经成为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研究群体。

李晓刚教授详细介绍链接:http://adma.ustb.edu.cn/szdw.asp?fid=208&id=415

(本文整理自北京科技大学网站http://www.ustb.edu.cn/

如若转载,请注明e科网。

如果你有好文章想发表or科研成果想展示推广,可以联系我们或免费注册拥有自己的主页

  • 北京科技大学
  • 李晓刚团队
  • 材料科学
  • 腐蚀大数据
分享到
文章评论(0)
登陆后参加评论
作者 爱因斯坦

科研工作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活跃作者
  • 爱因斯坦 科研工作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博士
  • 金陵 本科生 北京大学 本科
  • 梅西 本科生 北京工业大学 本科


发布成功!

确 定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