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 科技媒体 > 媒体详情
3D打印的心脏,会怦然“心”动吗?
王强 2018-03-16
导语

安一颗3D打印的心脏,会怦然“心”动吗?

安一颗3D打印的心脏,会怦然“心”动吗?继3D打印的牙齿、关节、心脏支架和瓣膜后,层出不穷的“打印界”新锐正在颠覆医疗的未来。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葛均波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透视3D打印技术在未来心脏疾病治疗领域的可能性。

去年7月,瑞士科研人员宣布,已借助3D打印技术,制造出全球首个形状、大小及功能都与真人心脏相似的柔性心脏。那么,3D打印何时能运用于完整的器官打印,并进入移植领域?

单纯打印心脏的结构和形状应该不是很难,难的是要维持心脏的传导系统。”葛均波分析说。

他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因为心脏由不同的组织细胞组成。“心肌的自律性、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持续性,在近期还难以通过3D打印来实现。”

目前国际医学界有观点认为,3D打印技术要真正实现怦然“心”动,还需要20至30年,也有可能更久。不过,即使3D打印的心脏目前还仅是一个躯壳,但并不意味着3D打印在生物医疗领域永远只能停留在牙齿和骨骼这些“硬邦邦”的部件上。

今年3月,美国的学术研究团队展示了一种3D打印技术,可通过个性化建模,来判断患者适合哪种主动脉瓣膜置换方案以及预测手术并发症等,实现因人而治。此外,去年11月中国首台高通量集成化生物3D打印机也宣告研发成功。

据葛均波介绍,这种建模技术主要用于复杂性结构性心脏病的术前。先将检查的影像学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后,再进行个性化3D打印,模仿术中可能出现的状况。这种技术目前在上海也已经进行了初步应用。

他还透露,目前3D打印的“心脏瓣膜”,由于其持久性太短,国内外还没有应用于临床,仍处于实验中。至于心脏支架,已经可以采用聚乳酸打印成功,动物试验发现安全有效,现在正在进行人体临床试验和临床随访。

事实上,3D打印技术的运用与试验,并不止于生物医疗领域。在世界范围内,航空航天、汽车、模具、消费品等,也都与这项技术越来越密切衔接。相关技术也被称为增材制造技术。我国已经将以3D打印为首的“增材制造产业”视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2017年,工信部联合发改委等11部门印发《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中国增材制造产业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年均增速在30%以上;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同步发展水平。

但也有人担心,未来通过“3D打印+移植”等手段,人类战胜慢性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实现“长生晚老”亦将成为可能,到那时人类或许不得不面对各种新的社会伦理问题。

对此葛均波认为,目前在心脏疾病治疗领域,3D打印技术仍只停留在试验阶段。随着科学的发展,当机体不同组织和器官若都可以进行打印了,并且运用于临床,那就有必要进行规范和伦理学论证。

(本文来源:新华网,记者:许晓青等;)

如若转载,请注明e科网。

如果你有好文章想发表or科研成果想展示推广,可以联系我们或免费注册拥有自己的主页

  • 3D打印
  • 生物打印
分享到
文章评论(2)
金陵[北京大学]

相信技术进步,相信人类智慧

2232天前 | 回复
爬上海岸的鱼[SYNNEX China]

如果连心脏都能3D打印了,那还有什么不能打印?

2232天前 | 回复
登陆后参加评论
作者 王强

硕士研究生

西北工业大学

活跃作者
  • 爱因斯坦 科研工作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博士
  • 金陵 本科生 北京大学 本科
  • 梅西 本科生 北京工业大学 本科


发布成功!

确 定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