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 科技媒体 > 媒体详情
MIT新技术:让芯片导线自己完成组装,它能重续摩尔定律吗?
爱因斯坦 2017-03-28
导语

过去的几十年中,芯片厂商不断让芯片变得越来越小。通过让导线和元器件变得越来越小,从而让更多的元器件集成到单晶片上,芯片的性能随之不断提升,每隔18-24个月性能提升一倍。

过去的几十年中,芯片厂商不断让芯片变得越来越小。通过让导线和元器件变得越来越小,从而让更多的元器件集成到单晶片上,芯片的性能随之不断提升,每隔18-24个月性能提升一倍。不过,随着芯片生产工艺逐渐逼近物理极限,摩尔定律也开始失效了。

其中,导线的集成是芯片制造中的一大挑战。下面介绍的这项研究就是围绕芯片上导线的自组装,有望解决目前面临的工艺难题。

科技媒体PCWorld盛赞了这项技术,认为它有可能续写延续了50多年的摩尔定律。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本周的Nature Nanotechnology 杂志上。论文的作者来自于麻省理工大学(MIT)、芝加哥大学和阿贡国家实验室。来自麻省理工大学的有Do Han Kim博士后,研究生Priya Moni,教授Karen Gleason。来自芝加哥大学的有博士后Hyo Seon Suh、教授Paul Nealey等5人。

他们找到了一种办法,可以突破一些这样的限制,让生产更细小的导线成为可能。这种方法有潜力实现经济可行的大规模工业生产。

该团队表示,现在虽然有办法做出这种细小的导线,但没有一个能实现成本效益好的大规模制造。

“人们总希望芯片越来越小,但是实现起来已经变得越来越昂贵。”麻省理工的副院长Gleason说道。

今天生产22纳米以下的芯片,通常需要远紫外线,来扫描芯片表面的电子束和离子束,这需要非常昂贵的光学器件和逐行的扫描线才能实现。这是非常缓慢的过程,大规模实现起来会相当昂贵。

为了突破这个瓶颈,研究员们找到一种自组装的技术,可以在芯片上添加更多的元器件,实现更强大的功能。

他们不是利用现有的蚀刻技术,而是采用一种叫做嵌段共聚物(block copolymers)的材料,来实现预定义结构和设计的自组装。

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教授Karen Gleason说,这种自组装技术将会整合到现有的芯片技术当中。今天的芯片工艺当中,会使用长波烧制电路形态。

今天的芯片工艺处于10纳米级别,使用同样的波长很难在更小的晶体管上烧制电路形态。极紫外光刻(EUV)预计会降低波长,在芯片上蚀刻出更细微的特征。这种技术有望实现7纳米工艺,但即便已经投资了数十亿美元研发资金,这种技术依然很难部署。

麻省理工表示,他们的技术可以很轻松地融进现有的技术,而不会产生什么不好的并发症。使用标准光刻技术,嵌段共聚物可以放在预先设定好的表面图案上,来创建导线。嵌段聚合物是由两种不同高分子聚合物形成的一个链条。

这之后,一个保护性的聚合物层会被放置在嵌段聚合物上,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的方式完成这一过程。这会导致嵌段共聚物自组装成一个垂直层。这类似与3D晶体管的构建过程。这种技术可以用于创建复杂的自组装模式(patters)和层(layers)。

据介绍,这项技术可以用于7纳米芯片的生产工艺。

这项技术能否推动重续已经中断的摩尔定律,我们不得而知。不过,能在工业层面实现7纳米芯片的自组装,势必会进一步提升效率,从而压低计算机的成本。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是实实在在的一重利好。

文章链接:

Hyo Seon Suh, et al, "Sub-10-nm patterning via directed self-assembly of block copolymer films with a vapour-phase deposited topcoat,"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7) doi:10.1038/nnano.2017.34

(本文来源:36Kr,原文见这里;)

如若转载,请注明e科网。

如果你有好文章想发表or科研成果想展示推广,可以联系我们或免费注册拥有自己的主页

  • 芯片
分享到
文章评论(0)
登陆后参加评论
作者 爱因斯坦

科研工作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活跃作者
  • 爱因斯坦 科研工作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博士
  • 金陵 本科生 北京大学 本科
  • 梅西 本科生 北京工业大学 本科


发布成功!

确 定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