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 科技媒体 > 媒体详情
【科技之路】郭朝晖研究员:技术创新的两种类型与三个层次
令狐小冲 2017-02-12
导语

为什么科技界的名声不好呢,人们往往把专家和骗子联想到一起,看看郭老师的解析!

编者按:本文作者郭朝辉老师,亿科创新智库专家,宝钢股份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宝钢技术业务专家,教授级高工,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副理事长。先后获全国优秀青年创新奖、全国优秀青年岗位能手、上海市职业道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宝钢首届“金牛奖”获得者。先后应牛津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邀请进行短期访问或学术交流。


昨天看到一个帖子,科技领域高层领导谈科技成果转化。看到之后,我给了一个评语:强调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层领导,多数不是真懂技术创新的人

成果转化,涉及到两种相关关系类型:组织(如企业)内部的创新和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创新

组织内部的科技成果转化,往往需要大力推动。一般来说,企业内部的用户不一定愿意用自己企业的技术。

芯片是典型的例子:生产部门往往不喜欢用企业内部研发出来的芯片。不仅是因为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还可能涉及很多说不出口的局部利益和认知差异。而企业自己开发芯片的目的往往是出于战略考虑:避免受制于人、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讨价还价的筹码等。所以,在企业内部推动成果转化,是解决局部与整体利益的矛盾。但是,如果交易的双方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技术使用方和提供方完全是利益关系:合算就做、不合算就不做,“强买强卖”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创新过程中有个规律:喜欢尝试新技术、新产品的人总是少数。这也使得组织内部和市场经济的成果转化的难度存在差异。在组织内部,技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只要这个用户不配合,技术转化就泡汤。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新成果使用的比例会很小。但是,市场中是多对多的关系、可以相互选择:遇谈不来很正常,可以再换一个。

由此可见,组织内部的成果转化是“包办婚姻”、往往需要外力促成成果转化;而市场背景下是“自由恋爱”,外力促进成果转化的必要性不大;在市场背景下,促进成果转化往往是个“伪问题”。很多人把问题搞反了。

当然,“技术成果转化难”,往往都有技术本身的原因:技术人员自己认为好的技术,未必真的就是好技术。其实,一个技术是不是“好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技术原理可行;第二个层次是技术在质量和成本方面成熟;第三个层面是性价比有竞争力。其中,第一个和第二个层次的差异,就像玩具飞机和商用飞机的差异;第二第三个层次的差异就像协和飞机和A380的差异。跨越每一个层次,工作量和研发投入往往都会有数量级的增加。

国外有研究:每跨越一个层次,一般只剩下不到10%。所以,善于创新的企业,往往采用“以终为始”的思路:项目立项时,就开始研究能不能跨越到商业成功。如果中间的风险太大,前面的“创新”也就不做了。先进企业的这些做法,给那些只求新颖性、不求实用性的“专家”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我们见到的很多创新,往往停留在的第一阶段:尤其是所谓的世界首发技术。其实,很多专家不知道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差异,往往用很短的时间就声称自己的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其实,这些“先进技术”往往不实用、甚至根本走不到实用。科技界的名声不好,人们往往把专家和骗子联想到一起,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更多文章可以关注郭老师的微信公众号:蝈蝈创新杂谈(ID:guoguo_innovation)


如若转载,请注明e科网。

如果你有好文章想发表or科研成果想展示推广,可以联系我们或免费注册拥有自己的主页

  • 技术创新
分享到
文章评论(2)
李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企业和高校各有分工,企业是将技术商品化,高校则负责为社会提供新颖的想法。不是高校专家追求新颖性,忽略实用性。而是实用性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实验,这是高校不可能做到的。

2629天前 | 回复
王强[西北工业大学]

第一个和第二个层次的差异,就像玩具飞机和商用飞机的差异;第二第三个层次的差异就像协和飞机和A380的差异。深有体会

2629天前 | 回复
登陆后参加评论
作者 令狐小冲

博士生

清华大学

活跃作者
  • 爱因斯坦 科研工作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博士
  • 金陵 本科生 北京大学 本科
  • 梅西 本科生 北京工业大学 本科


发布成功!

确 定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