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 科技媒体 > 媒体详情
南大首提声学共振引入声轨道角动量机制,并成功构建声学涡旋场
金陵 2016-07-29
导语

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首次提出利用声学共振引入声轨道角动量的新机理,并利用基于该机理构建的人工器件在计算和实验上成功地产生了拓扑阶数m=1的贝塞尔型声学涡旋场。

图1:南京大学基于声学共振引入轨道角动量的原理示意图

在声学及光学领域中,涡旋场的典型特点表现为沿角度方向螺旋分布的相位,以及对称中心处的零场强,其所携带的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OAM)通常用拓扑阶数m来表征。近年来对声涡旋场的研究得到了大量的关注,由于所携带声学轨道角动量在众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对粒子的非接触操控等,因而研究声涡旋场的产生与操控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

目前,声学轨道角动量的引入必须依赖具有螺旋分布初始相位的主动声源技术,或使用传播路径在 角度方向呈螺旋形状的特殊结构。然而,第一种原理需要大量独立设计的换能器和繁杂的电路控制,带来的高成本和复杂性限制了其在现实中的应用。根据第二种原 理所设计的结构则具有庞大的体积和螺旋形的几何结构,且难以达到平整的表面形状。如何利用小尺度、平面状的简单结构来高效产生声学轨道角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最近,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声学研究所、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程建春教授和梁彬教授在声学轨道角动量操控方面的研究取得突破, 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2016年7月15日的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该工作首次提出利用声学共振引入声轨道角动量的新机理,并利用基于该机理构建的人工器件在计算和实验上成功地产生了拓扑阶数m=1的贝塞尔型声学涡旋场,展示了其效率高、尺寸小、设计制备简单、外形平整且不包含螺旋结构等重要特性。

图2:拓扑阶数m=1的贝塞尔型声涡旋场仿真结果

这项工作提出一种引入声学轨道角动量的全新机制,通过在厚度远小于波长的非螺旋状平面声学共振体中产生沿角度方向分布的等效声波矢量,将声学共振转化为声学轨道角动量,并在实验中产生了拓扑阶数m=1的贝塞尔型声学涡旋场。这一设计思路具有很大 的灵活性,能够通过调整声学共振体的几何参数对声学轨道角动量的拓扑阶数进行精确控制。

图3:实验样品照片及实验测量结果

基于这种新原理设计的声学共振结构具有大于95%的高能量透射率、 超薄的结构尺度及完全平整和非螺旋状的几何结构,并且其材料选择广泛,结构简单,极大降低了设计与制备的难度。此研究成果为使用微型化、集成化的声学结构 产生任意拓扑阶数的声学轨道角动量提供了关键支持,开辟了声学角动量产生与操控的新途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文章链接:

Xue Jiang, et al, "Convert Acoustic Resonances to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Phys. Rev. Lett.117, 034301 (2016)

程建春教授简介: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声学研究所教授,博导,Email:jccheng@nju.edu.cn

个人主页:点击此处进入

研究方向:声能流控制和声学超构材料等领域;

梁彬教授简介: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声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导,Email:liangbin@nju.edu.cn

个人主页:点击此处进入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声人工材料调控研究,旨在建立声人工结构特殊操控的相关理论,使声波产生传统意义上无法实现的新颖性质,并制备原理性器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 开展声单向传播研究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研究各种声学单向器件的设计理论与制备表征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可实现声波放大与开关效应的声三极管模型的实现方法。

(2) 研究可完美消除物体散射声场却能允许该物体洞察外界信息的“隐身斗篷”以及可任意操控物体散射场的“幻象斗篷”的设计思想与制备方法。

(3) 开展基于声学超构材料的声波阵面操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设计制备各种具有可对声波实现特殊操控效果的声学人工材料,包括声场旋转器、声超常表面及声学超材料透镜等。

(本文信息来源:南京大学网站;由e科网整理编辑)

如若转载,请注明e科网。

如果你有好文章想发表or科研成果想展示推广,可以联系我们或免费注册拥有自己的主页

  • 南京大学
  • 声学操控
分享到
文章评论(0)
登陆后参加评论
作者 金陵

本科生

北京大学

活跃作者
  • 爱因斯坦 科研工作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博士
  • 金陵 本科生 北京大学 本科
  • 梅西 本科生 北京工业大学 本科


发布成功!

确 定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