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 科技媒体 > 媒体详情
【科研之路】“未来科学奖”的设立到中国科研模式的重构
杨明伟 2016-01-18
导语

2016年1月17日,身着红色毛衣的杨振宁亲临未来论坛年会,宣布未来科学大奖正式成立。听听大咖们的看法,这也许是个契机,引导未来的中国科研之路!

2016年1月17日,旨在以科技改变世界的公益平台“未来论坛”在京主办了“人类认知新百年•未来论坛2016年会”。大会上,中国首个民间科学大奖——“未来科学大奖”宣布成立,首轮由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等8位捐赠人发起生命科学及物质科学大奖,奖金各为100万美元。

说到未来论坛,首先和大家解释一下其由来和大概做什么事。

“未来论坛”首先是一个绝对高大上的论坛,是由一批关心科学,希望弘扬科学精神的企业家、科学家和投资人共同组建的论坛。

里面全是知名大咖,身份低的都不好意思露面。创始理事包括李彦宏、冯仑、杨元庆、徐小平、沈向洋、沈南鹏、丁健、吴鹰、虞锋、邓锋、张磊、张醒生、陈恂、张曦轲、方方、马雪征、武红、李柏霖等知名企业家和投资人。咨询委员会委员:高西庆、李剑阁、廖晓淇、饶毅、施一公、衣锡群、张首晟、朱云来。

其格局更大,“未来论坛,是一个承载人类梦想,用科技改变世界的公益平台。”“未来论坛,网罗全球最新科技和有洞见的人,进行跨界、跨地域、跨年龄的交流互动,涤荡视野,激荡思想,发见未来。”

未来论坛的活动主要包括三部分:

1、理解未来系列讲座:属于科普性质

未来论坛下设“理解未来”系列讲座,每个月举办一次。关注话题是未来10-30年科技带给人类的变化,引发对未来的思考。

领域覆盖物理、化学、数学、生命科学、医疗、科技,话题从人工智能、未来计算机,到星际穿越,基因重组,再到大数据精准医疗。基于科普,面向社会,每期讲座都在300人左右的规模。

2、“闭门耕”:属于比较专业的交流

未来论坛每季度还组织小型而私密的“闭门耕”研讨会议,主要对最热点、最前沿技术、投资领域,具有针对性的“耕耘”研讨话题。

以前瞻性、启发性和思辨性为主,包括技术、商业模式和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话题的深度探求、互动交流,碰撞激发,打通产、学、研以及资本对接的深度交流,创造行业标准,引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3、年会:科技大奖

未来论坛每年都会举办年会,作为思想分享平台,吸引全世界前沿科学家。值此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诞生100周年,未来论坛于2016年1月17日,在北京举办了“人类认知新百年”首届年会。


未来科技奖引发的未来思考

1、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

“作为霍华德·休斯研究所的研究员,我的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我们每五年被评估一次,对过去的成就只须写六百字的总结,这五年期间是没有人会过问你的,基本上就把我们从各种评估和项目申请的困扰中解放出来了。而我们国内的科学家仍受困于各种琐碎事务和评估,那么他们怎么能真正地做出原创工作?当下,有一句话出现的频率非常高,那就是“要有思想的自由”,你不要怕失败,不要怕大科学家的打压,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所以,今天成立的未来科学大奖,我想也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我们中国做企业很成功的人,现在也把钱拿出来鼓励科学家,让科学家能够心无旁鹜地、自由地、不怕失败地往前走,去解决人类现在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可能的困扰和问题,以及作为一个人应该怎样去定义一个人。刚才看到霍金的一句话我很有感触,就是“We are alive, we are intelligent, we must know”,这个“we must know”可能是真正定义我们人类的最根本的标志。所以,要再次感谢你们对科学大奖的贡献。

另外,我还想再提出一个问题:科学大奖是我们的第一步,是不是将来还可能对我们的科学、教育还会有更大的支持和想法?”

2、金沙江创业投资董事总经理/合伙人丁健

我觉得刚才王晓东的话对我启发很大。我讲两个小故事,一个是我问以色列某个研究院的院长如何挑选研究项目。我和大家想的可能一样,会认为我们要评估项目的回报,对经济的发展价值等。结果他看了我一眼说,其实我们的选拔程序很简单。第一,是找这个领域最优秀的人;第二,他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他对这件事有好奇心。他说,我们认为科学就是追问,就是在好奇心驱动下的实践,我们不给他预设任何东西。其实我们后来才知道,像美国的终身教授制也是这样,有很大的自由度。对于终身教授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让你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但是他也相信你做到这个位置的时候,让你去每天晒太阳你也不去,你会好好激励自己和团队去做研究。这是第一个小故事,就是体制决定了我们怎么样创造出更好的环境,这让科学家们没有后顾之忧。

第二个小故事,就是我跟李彦宏在探讨这个奖的时候,李彦宏表达了一个他的担心,那就是中国的年轻人,也包括美国的,都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年轻人在发表科研论文时总要拉上名人,否则,就怕自己的论文发不出来,永远没有办法出名,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要改进。后来,我把这个担心告诉了张守晟教授,我问,这种问题在美国怎样解决呢?他说,如果在我们斯坦福大学有人这样做,我们会有一个潜规则来处理:这个人永远都别想拿到终身教授的席位了,因为这是属于拍马屁性质的事情。

面对这种不太好的文化和体制,我希望我们能通过未来科学大奖去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应当鼓励真正的创新,鼓励敢于去创新、去独立思考的年轻人,我们要在未来的评奖过程中,实现这个很重要的目标。

对科学家这个群体,怎样才能真正把他们的收入提上来?我想,如果科学家在实验室所取得的科学发现,能够尽快变成产品,实现他的社会价值,那么科学家这个群体也许会更加富有。

3、如何把资本和科学发现结合起来,尽快实现它的社会影响力,获得财富?

徐小平:我想这需要全社会对科学家有一个更加广泛的关注,不仅仅是科学界、投资界的关注,包括思想界和政界等。至于说科学家的成果如何更快转化为产品,我想可能需要科学家自身要有一点入世的心态,就是说,需要问问自己:我做的这个研究是不是可以解决人类的某个问题,或者是可以满足某些应用的需求。但是,科学家真的去做一个公司或者产品,还是有很多的挑战。

沈南鹏:我觉得科学研究转换成产品、将其商业化,最主要的可能还不在于我们这样的投资人或者企业家,最重要的是,是科学家本身可能要有商业的感觉,我认为这是成功之道。我看到在美国、香港有一些教授,他本身是一个跨界人才,不仅有科学家思维,还有很强的商业感知能力,当前中国也有越来越多这样的人才涌现。这样一些能力在一个人身上能够“起反应”,然后通过我们这些投资人“敲敲边鼓”把它变成产品。但我们这些投资人不是真正的驱动者,而是像王晓东这样的科学家,才是把科学变成产品的最重要驱动力。

李彦宏:我们说要找到集科学家和企业家素质于一身的人,但其实这种人是凤毛麟角,跟能够得诺贝尔奖的人一样少。回过头来说如何让广大科学工作者得到更好的待遇,我想,对这个问题的直接回答是要有一个道路的选择,是待在学校还是去公司,公司可能有更雄厚的资金实力让你做一些事情,但公司有它的目标性,更加需要考虑市场的需求,所以相对也会受到更多的束缚。但学校里可能不太关心市场,而是要考虑更长远的问题。

邓锋:我有一个具体的建议大家可以考虑,就是为了加强科学家和企业或者工业界的交流,未来论坛每年能否有一个“学院与工业相遇”的环节,就是学院来介绍这一年的重大发明和发现,工业界来介绍这一年遇到的重大挑战,这样两边就会有交流。这种交流可以促进科学家用商业思维来考虑问题,也可以促进投资人和企业家了解学术界到底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以用。我觉得现在我们这种交流太少了,这件事情未来论坛可以做。

【小编圈点】整个科研体系由三部分人、知识和制度互相驱动。目前,大多数声音都是在说体制的问题,或说解决制度的问题就可以解决问题,这种论调也存在明显的问题。我们过分强调制度的问题,其实同时是忽略了知识和人的力量。由上至下的变革和由下至上的反推都是需要的,本次企业和学术界组织的高端论坛从民间的层面去做一件改变中国科研的事情,是非常有历史意义的,我们希望这是一个契机,一个改变中国科研模式的契机。让时间来验证,我们拭目以待!

如若转载,请注明e科网。

如果你有好文章想发表or科研成果想展示推广,可以联系我们或免费注册拥有自己的主页

  • 未来科学奖
  • 中国科研
分享到
文章评论(1)
爱因斯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好文,大学与工业界距离太远了,大家都在想办法,e科网模式很看好,继续努力

3233天前 | 收起回复

金陵:赞赞赞

2016-01-29 09:17 回复

  登陆后参加回答

登陆后参加评论
作者 杨明伟

教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活跃作者
  • 爱因斯坦 科研工作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博士
  • 金陵 本科生 北京大学 本科
  • 梅西 本科生 北京工业大学 本科


发布成功!

确 定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