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 科技媒体 > 媒体详情
【中国科研】Nature《转型中的中国科研》:有多少海外科学家回国?
TechMan 2015-11-27
导语

人才是中国科研转型的核心。在过去20年,中国政府大力扩大科研人员的数量,2014年中国科学和技术领域的人力资源总量达390万人。自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培养的理工科本科毕业生数量也快速上升, 到2013年已达160万人。此外,中国旨在吸引、培养和留住科研精英的大量努力,还将许多科研人员从海外吸引回来,其中绝大部分是北美和欧洲的华人科学家。


科研人员的流动: 从人才外流到海归

多年以来,中国有大量学生和科研人员去往发达国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的数据显示,在美国攻读理工科的中国籍研究生数量从1987年的1.5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4.3万人,几乎增加了两倍,中国由此成为美国理科博士最大的海外来源国。受高薪和优越的科研环境的吸引,这些毕业生大多数倾向于留在美国

但是,随着中国持续加大投入和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模式正在发生改变。中国政府已启动了一系列措施鼓励海外华人科学家回国。其中就包括千 人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提供经费充足的学术岗位,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 从海外吸引高层次的科学家,特别是中国籍科学家。千人计划目前已成功引进了许多资深科学家,其中包括一些重量级的专家,例如,清华大学引进的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进的获得国际量子通信奖的首位华人科学家潘建伟,等等。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留洋科学家回国,带回专业知识以及更具国际视野的科研文化和实践,长期困扰中国的人才外流已经变成了人才流入。在此次调研中,几乎所有的受访者和近二分之一的问卷调查回复者,都是在这一波海归浪潮中回到中国的。

我们从中国年轻科研人员那里收集到的最新数据也表明,这种人才回归海归模式在未来会更加明显。尽 管接受调研的许多博士生和博士后科研人员仍有出国计划,但绝大多数都表示计划在五年之内回到中国(见图2)。 他们出国主要是为了开阔研究视野和增加经验,而不再单纯为了更高的薪水。 许多科研人员还表示,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有利于未来在中国求职或申请科研资助。显然,许多年轻的科研人员都对 中国科研环境的持续改善充满信心。只要获得有力的支持,下一代科研人员将会回馈中国科研。


随着中国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和科研发展的中心,中国的科研经费持续增长,科研环境也不断改善。受此吸引,许多外籍的科学家和学生也开始来到中国。 另外,许多国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如纽约大学、利物浦大学、莫纳什大学和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等,都与中国本土大学合作在中国开办校区和研究中心。 这些合作项目从全球招募教员和招收学生,让外籍研究人员进入中国科研界, 进一步促进了国际科研合作。

这种双向的科研人员流动也促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有利于创新的思想、年轻的科研人才以及科研文化和实践的沟通交 流。这惠及中国,惠及中国科研人员所学习和工作过的国家,也有力促进了国际科研合作。

面向未来: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

中国由“人才外流”反转为“人才回归”或“海归”,这是一个成功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在全球舞台上日益增强的地位。但是,挑战仍然存在。中国的科研环境还需要更有国际竞争力,以培育和留住最优秀的科研人才。因此,必须要实施相关的政策和资助计划,以满 足科研人员的需要,打造更能激发产出 的科研环境,并推动科研发挥更大的学 术、经济和社会影响力。为了明确努力的方向和相应的举措,就必须从科研人员的角度出发,清晰地理解中国科研资助、科研实施,以及科研传播和评估的情况。在本白皮书中,自然出版集团分析研究了参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科研人 员所提及的需求和担忧,纵贯科研的三个重要阶段:即科研资助、科研实施, 以及科研成果的传播。

(未完待续。。。)

文章其它部分(点击跳转

《转型中的中国科研》白皮书(一)摘要

《转型中的中国科研》白皮书(三)科研经费逐年增加却难申请,公平吗?

如若转载,请注明e科网。

如果你有好文章想发表or科研成果想展示推广,可以联系我们或免费注册拥有自己的主页

  • 科学家
  • 科研
分享到
文章评论(1)
金陵[北京大学]

技术在海外,市场在国内;去国外学习先进技术,回国将其推向市场。师宜长技以制宜的效果是要靠市场来驱动的。

3281天前 | 回复
登陆后参加评论
作者 TechMan

研究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活跃作者
  • 爱因斯坦 科研工作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博士
  • 金陵 本科生 北京大学 本科
  • 梅西 本科生 北京工业大学 本科


发布成功!

确 定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