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 科技媒体 > 媒体详情
清华航空教授陈海昕:新技术,新环境,新市场共同推动航空产业发展
李明 2018-09-20
导语

航空产业自然面对很多的机遇。我认为可以归结为新技术,新环境,新市场三个层面。

受到业内外人士广泛关注的2018中国通用航空创新创业大赛,海选报名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大赛仍在寻找最具突破性、最具价值的航空创新创业项目。今日,临云行小编特别采访了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陈海昕,聊聊通航创新创业,探讨航空产业发展。

嘉宾简介

陈海昕,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在计算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设计与优化,飞机设计,叶轮机械,新概念无人机系统开发等方面开展研究和教学。是AIAA Associate Fellow,担任AIAA INPSI 技术委员会委员,AIAA PAW组委会委员,ASME会员,ASM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Gas Turbine and Power副主编,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和航空学报青年编委,中国空气动力学会计算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

【Q】临云行:您认为我国飞机研发制造企业如今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未来几年我国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陈海昕:在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环境下,国家大力提倡科技创新和创业,并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伴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高质量高品质的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加之新技术的产生,也使得一些从前是梦想甚至天方夜谈的东西变得不再遥远。这些都把通用航空、无人机等产业推到了国计民生的第一线,使它们成为了投资界、产业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这种条件下,航空产业自然面对很多的机遇。我认为可以归结为新技术,新环境,新市场三个层面。

新技术方面,新的能源,新的材料、新的飞行原理、新的飞行控制技术、新的制造技术等等都使得飞机的面貌和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多旋翼、垂直起降/高效平飞、电动飞机等从前不存在或“不好用”的飞机概念突然变成了理所当然。这些新的技术最深刻的影响使得研制和使用飞机的门槛大大降低。第一方面是技术门槛降低,更多的人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加以实现甚至实现商业成功;第二方面是成本门槛的降低,大家拥有、使用飞机变得不再是天方夜谭,潜在市场突然涌现;第三方面是人员门槛的降低,驾驶飞机不再只是专业飞行员的专利,研制飞机也不再只是国家队的任务。

新环境方面,我们面临的政策环境、需求环境乃至资源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对通航产业、对无人机产业都给予了政策的倾斜和支持,创业和创新也得到了投资的追捧。空域开放也正在向前推进。国家大力提倡军民融合,对飞行人才,航空科研与产能需蕴含于民间沃土逐渐形成了共识。这些对通航、无人机等产业的利好是毋庸置疑的。

新市场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已不满足于食物衣着住房等基本生活需求,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与精神享受。学习飞行,甚至拥有飞机在身边的人群中已经不再罕见。从前我国的航空产业在这一块缺乏重视,随着新市场新需求的产生壮大,必然倒逼产业向这一领域投入和发展,也倒逼产业扶持、空域开放等政策与之相适应。

总而言之,技术支撑、环境扶持、市场需求三个方面可谓天时地利。巨大的机遇摆在航空产业,尤其是通航产业的面前。

但机遇不是每个人都抓得住,挑战甚至陷阱也往往与机遇并存。我对产业、投资、政策等都不很熟悉,但相信机遇需要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机以正确的做法来抓住。其实,航空产业在某一时期的高速发展在先进国家都有清晰的历史可以参考。美国、欧洲航空发展鼎盛时期与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有很多相似之处。波音、休斯、寇蒂斯、福克等公司的沉浮兴衰,在此过程中资本的追逐投入、政府的政策干预,一些先驱人物和公司的经验、教训,其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思考和借鉴的地方。

对于任何一件事,跟风起哄是很危险的,盲目冒进是很危险的,借机炒作是很危险的,偏执迷信是很危险的,但畏缩不前也是要不得的。

单纯就技术而言,任何一项新的技术都有其优势和局限,也有其适用的领域和范围。航空仍是一门非常复杂艰深的学科,任何一个设计其实都是精确的权衡取舍。传统航空之保守既来自于对安全的重视,也来自于对这其中知识的敬畏。新的技术可能会带来突破和巨大的价值,也可能将企业甚至产业引入歧途,当然也可能根本不被认可,蒙尘受冷。正因为此,一项技术需要经过科学的分析和系统全面的评估。事实上,现今很多“新设计”在航空发展的不同时期早有尝试,只是因为早已折戟沉沙,才会在现今被当成“新设计”。如果不理解其原理上的优势和局限,不搞清楚当年为何失败,不了解导致其失败的环境、条件和支撑技术现在是不是已有了改观,那可能这个“新技术”还会重蹈覆辙,或是被草率地打入冷宫。

【Q】临云行: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您如何看待学生创新创业?

陈海昕:清华大学上世纪30年代就建有航空系,现在的航天航空学院于2004年成立。是学校进入航天航空领域的学科平台,组织学校航天航空领域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其基本定位是:(1) 高水平的、整合的航天与航空学科的培育地;(2) 有重大国家需求的航天航空领域先导性、创新性研究的组织者;(3) 引导清华大学师生为我国的民用和国防航天航空事业贡献力量的主渠道。 航天航空学院“发展力学和热科学学科的优势,创建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实现“入主流、有特色、上水平”的发展目标。

清华大学在创新创业活动中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举措,比如允许学生保留学籍,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成立了X-lab等机构对学生的科创活动进行指导和转化引导。近期还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程》等。部分教授也热心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有部分学生已经在航空创新创业的路途上迈出了自己的步伐。

但总体而言,我认为清华大学大部分学生仍然选择以首先完成学业为重,而学校各专业的教学培养也仍主要按传统的学科教育进行组织。 

【Q】临云行:由航空工业主办的“中国通用航空创新创业大赛”目前海选报名正在火热进行。您如何看待本次大赛?

陈海昕:对本次大赛我有所了解,祝愿大赛取得圆满成功,为我国的通用航空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航空工业是我国航空产业的国家队,长期以来在主战场为我国的军民用航空贡献了主要的产品和力量。如今航空工业关注创新创业,并在通航领域发力,对通航的发展必将起到巨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Q】临云行:您认为当前中国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痛点在哪里?您最期待出现什么样的创新创业项目?

陈海昕:我其实并不特别了解产业的发展。但提到痛点,我认为很多事情的痛点恰恰在于不知道哪里是痛点。创新创业大赛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和平台,技术专家和投资者可以帮助发明人进行评判,但真正的创业还在赛后。创新需要找到痛点,创业则需要能忍受痛点和解决痛点。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认为创意能否抓住需求痛点,设计和研制能否抓住技术痛点,营销能否抓住市场痛点,都是影响一个项目成败的关键。真正在这三点上抓住痛点的项目才会是一个成功的项目。

【Q】临云行:对于在航空领域从事创新创业的年轻团队,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陈海昕:创新不等于创业,创业绝不是圈钱。历史上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但自己的飞机公司却很快破产。伯特鲁坦是天才的设计师,自己的飞机却要在别人手里经营才能扭亏为盈。专业的事最好由专业的人来做。

把下面四点送给创业的年轻人:格局远大,戒骄戒躁,脚踏实地,厚积薄发。

(本文来源:临云行微信公众号

如若转载,请注明e科网。

如果你有好文章想发表or科研成果想展示推广,可以联系我们或免费注册拥有自己的主页

  • 航空产业
分享到
文章评论(0)
登陆后参加评论
作者 李明

博士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活跃作者
  • 爱因斯坦 科研工作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博士
  • 金陵 本科生 北京大学 本科
  • 梅西 本科生 北京工业大学 本科


发布成功!

确 定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