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 科技媒体 > 媒体详情
【亿科创新智库】樊志宏博士:科技产业变革中的拐点思维(2)
令狐小冲 2018-03-08
导语

分工带来了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同时带来了对合作、交易需求的大量增长,并使得合作或交易也更难以达成,即交易成本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演化出各种经济制度,有效地降低了交易费用,从而使得分工能够得以进行并不断深化下去。


编者按:作者为前滩综研特聘研究员樊志宏博士,本文来自前滩综研公众号,整个系列包括三篇文章,这是第一部分;

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前滩综研),聚焦数据驱动型的产业经济和公共管理研究,致力于打造扎根上海、服务全国、具备全球视野的开放性研发平台。网站:www.idss.org.cn

一、科技产业变革的本质内涵

要科学地对某种周期性人类社会运动的诸多拐点进行探寻,需要架构一个能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的理论假说体系,合逻辑地把事物运动的过往演绎一番,遛出是骡子是马,再去推演当下和未来。

在这个过程中,不一定都是“知其然”在“知其所以然”之前,有些时候恰恰是只有“知其所以然”,方能“知其然”。这方面的例子应该很多。我这里想说的是,如果不能很好地“知其所以然”,我们所知的“其然”,也许是有偏差的(比如存在“幸存者偏见”等干扰)。

我们对科技产业变革的探究,长期更关注于“知其然”,而鲜有去深究“其所以然”,因此,对“其然”的认识往往也是众说纷纭,特别是对其周期性运动拐点的判定更是少有远见。

历史上每一轮科技产业变革,本质上可以理解为:依托人类认知及实践能力的突变式、跨越式进步,导致人类社会生产生活范式体系中,某些自然的、天生的关键约束条件在量级规模上大幅度放松(从无穷大变为可控量)、甚至在质变层面上被消除掉(变为无穷小),进而推动人类社会从原范式下的最优均衡大幅跃升至新范式下的最优均衡,实现人类文明体的升维发展

这样表述,实在过于抽象,我们来具体展开推演下看看。历史地看,到底都有哪些自然的、天生的关键约束条件在这一周期变化中发生过并可能还将发生突变呢?

——人类实践并认知了某些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周期规律,温饱问题随之便不再是纯靠大自然恩赐;

——人类实践并认知了某些金属、无机物、有机物等材料物理化学变化的运动规律,人类社会的工具便得以一代一代地更新、能量一代一代地升级,人类不断掌握着超越自身血肉之躯的厚度、硬度、强度、力度、热度、韧性等;

——人类实践并认知了声波、电磁波等各种波动的周期运动规律,就逐步练就了千里眼、顺风耳,将自身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拓展到这个星球的每个角落,并正在向太空拓展;

这些约束条件在量和质上的突变,带来的就是“新大陆”效应、“新蓝海”效应,似乎是“一瞬间”给人类社会打开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新发展空间,让人类文明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新维度上。

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似乎有必要质疑下肇始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是人类社会的第一次产业变革。不过,这个问题并不是本文的关注点。

二、理论框架:分工理论

这一切的突变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们用于认知解释人类社会经济运动假说体系的基石——分工理论,应该可以为我们解读这一变化提供理性分析的支撑框架。直观地来看,人类社会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千千万万禀赋能力各不同的劳动个体是边分工边合作、是先分工再交易各自产出或服务。分工理论就是致力于解释这一基本现象的理论假说,就是要说明为什么人们不能万事自给自足、自己解决所需要的一切。

分工理论假说的一个论断是:人类个体在先天给定寿命、智力、体能等约束条件下,若专注于其禀赋最契合、兴趣最相投的某一细分领域,进行长时期地训练和探究(比如网传的“一万小时”定律,或者西蒙所说的十年苦功),就能够业精于勤、成于专,就能不断提升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进而带来产出效果或效率的不断跃升,甚至形成对给定约束的突破

分工理论假说的第二个论断是:如果这一突破能够被一般化为知识、抽象化为理论,就能够支撑整个人类社会对这些给定约束的突破,带来这一细分领域人类实践能力的整体提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社会最大的外部性就是知识沿时间轴的传承创新和沿空间轴的传播融合。当然,要实现这些,往往都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积累和演进过程。

分工理论假说的第三个论断是:一段时期内,如果很多专注于自身分工领域的个体都实现了各自领域对给定约束的突破,而且他们之间还能很好地合作或交易,那么这些个体组成的社会整体将实现多领域的同步跃升。在这一社会整体进步过程中,将会集群式地涌现出一批一般化了的知识、抽象化了的理论,形成科学革命的大阵仗;进而再带动人类社会实践能力的整体跃升,形成技术革命的更大阵仗。

小结一下,分工是人类个体在给定先天和外界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行为策略和选择,社会分工带来全社会专业化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整体跃升,进而突破给定约束条件的束缚。当这一类故事在一段时期内多领域、集群式地上演,就开始了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其中,科学革命对应的是人类社会认知水平的大幅跃升,技术革命对应的是人类社会实践能力的大幅跃升。

三、运用分工理论分析科技产业变革的逻辑

但是,人类社会要完成以上演进过程,有个决定性的前提——分工的个体之间都能很好地合作或交易。这又是为什么呢?

分工本质上是把双刃剑,在使得每个分工个体具备越来越高的专业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相互之间越发地难以了解、理解对方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活动,也就是说他们之间的信息就越来越不对称。分工越是深化,大家就越是相互需要,因为随着分工领域越来越细化,每个个体就越难以独自存活,就越需要与他人合作或交易。然而信息的不对称又严重地阻碍着合作或交易的达成。因此,跨越信息不对称的鸿沟,就成了人类社会实现进步发展的另一关键。

人类社会的任何经济活动行为都是要消耗资源的、都是有成本的。要让分工个体之间能够跨越信息不对称的鸿沟,从而实现很好的合作或交易,也要付出时间、精力和资源耗费。这一成本就是交易费用

科斯是开创这一理论假说范畴的先驱,他运用这一理论最早解释了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边界在哪里等问题。后续的新制度经济学者们解读了更多的人类社会制度产生、存在、演变的内在逻辑。这些被解读的制度包括道德、规范、法律、规则、组织、管理、业态模式、产业组织方式等,几乎无所不包。本文把讨论的对象限定在经济制度层面,广义来看,它可以理解为对各类资源起到配置作用的一切人类社会经济存在。因此,我们现在所说的新业态新模式创新、管理方式革命,比如:支付宝、共享经济、众筹等,也都应归入经济制度革命范畴。

运用他们的理论假说框架来分析我们这一主题,核心逻辑就是:分工带来了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同时带来了对合作、交易需求的大量增长,并使得合作或交易也更难以达成,即交易成本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演化出各种经济制度,有效地降低了交易费用,从而使得分工能够得以进行并不断深化下去

我们再小结一下,当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在多领域、集群式上演大变革时,也必将诱发、驱动、或者说是迫切需要人类社会的经济制度进行变革。如果没有经济制度的改变,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就难以深化、难以达成产业变革,具体来说就是难以从大学、实验室的象牙塔走进千千万万的工厂,变成千千万万新产品、新服务,进而改变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财富的急速扩大和福利的快速提升。

四、信息技术对交易成本的影响分析

既然信息不对称带来了交易达成的成本耗费,那么信息传递和交流成本就应是交易费用的主体。因此,一切信息技术突变带来的信息传递交流方式变革,都必然带来交易费用构成及量级的巨变。从总体上看,这一变化趋势一直是在向更快速便捷进化、向更大时空延展,在向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方向发展。而这一领域的变革,又是每一轮科技产业变革主要支撑之一。简要回顾下,从结绳到甲骨文、再到印刷术,从烽火驿道到电报电话、再到互联网,从翻山越岭到跨越大洋大陆、再到上天入地,每次变革,都引领着激荡人类历史演进进程的后续故事精彩上演。

制度是稳态的,是不易变的,也是不应该常变的。一套经济制度体系,对应的是某一类型信息传递交流模式,适应的是由这一信息传递交流模式决定了的交易成本构成体系。当信息传递交流模式发生突变、交易成本构成发生巨变,经济制度也必然地、必须地进行变革。经济制度就像人类社会的一张皮、一副筋骨,每蜕变一次,都能极大地释放人类社会自由成长、更好发展的空间。哪个国家或民族,能在这些蜕变中抢得先机、走在前列,率先探索出顺应科学、技术、产业革命未来大趋势、满足未来大发展需要的经济制度体系,就一定能够抢得更多更好更快的未来发展空间。

经济制度不是外生的,不是前置给定的,而是社会内生演进出来的。伟大的经济制度更不能靠舶来、靠复制、或者是简单地守成,必须在科学、技术、产业变革的大潮中,依托全社会从历史到当下再到未来、从实践到理论再到思想、从个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传承融合创新,历经时间和空间的全方位、多维度、大跨度锤炼才能逐渐成形、成熟。

五、小结

上一篇拐点论曾就科技产业变革简要论述到:“每一轮科技产业变革大致可以分为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制度模式变革四个阶段,以科学革命为先导,以技术革命为导引并诱发产业革命,进而带动全社会根本性、颠覆性的改变。”本文便是对此段论述的尝试性展开解读。

人类在千万年的成长进程中,逐步探索实践出了信息的记录方式,提炼出文字,汇聚成知识,从而使得文明得以传承交流和创新发展。这一切成就,不是得益于某个神一样存在的外来恩赐,也不是来自于某些无征兆的突变,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进化、逐步演化进程而来的。这个过程如此之漫长,以至于我们已经记不起人类是来自何处、又是如何走到当下。当大时代即将开启,当我们不得不把目光惶恐地投向充满未知的前程之时,试着去回忆下文明的过往、重温下进化的初心,至少是可以籍以慰藉和依靠的。

最后,要纪念下杨小凯先生,希望他所开创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能够传承发扬下去。

如若转载,请注明e科网。

如果你有好文章想发表or科研成果想展示推广,可以联系我们或免费注册拥有自己的主页

  • 樊志宏
  • 科技产业
  • 拐点思维
分享到
文章评论(0)
登陆后参加评论
作者 令狐小冲

博士生

清华大学

活跃作者
  • 爱因斯坦 科研工作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博士
  • 金陵 本科生 北京大学 本科
  • 梅西 本科生 北京工业大学 本科


发布成功!

确 定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