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 科技媒体 > 媒体详情
【e科回顾】国内科研:2016年国内学术界的十件大事盘点
令狐小冲 2016-12-27
导语

2017年即将来到,e科网将陆续推出2016盘点系列,本期为2016年度国内十大热点科技报道!

编者按:2016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开始,在2016年发生了哪些令人关注的科技事件呢?e科编辑整理了在e科网报道的国内外科技前沿资讯,本期特精选出十大国内资讯作为十大热点以飨读者!


1、【重磅】西湖大学成立:民间筹资建校,施一公、饶毅、潘建伟等领衔,剑指世界一流

http://easytechchina.com/index.php?m=&c=media&a=show&id=1953

12月10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西湖大学”)在杭州举行成立大会,西湖大学以博士研究生培养为起点,开创了民间筹资建校的先河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民办的、含理工、生命等多个学科的小型、综合性、剑指世界一流的高等研究院。”成立大会上,西湖大学倡议人之一施一公说。

西湖大学组建四个研究所,其中,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领衔生物学研究所,神经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领衔基础医学研究所,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领衔理学研究所,力学家、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领衔前沿技术研究所。

西湖大学在筹办及发展过程中,开创了民间资本支持的先河。就在西湖大学获得中国国家层面支持后的2015年7月,其筹资主体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成立。在成立大会上,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正式宣布西湖大学暨西湖高研院创始捐赠人王东辉、王健林、邓锋、葛航、黄昌华、马化腾。此前据其他媒体报道,西湖大学筹资至少数十亿。

点评:世界范围内,包括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在内的民办大学由于具有灵活性,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近些年蓬勃发展,但是目前还是以技术为主,基础科研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空白,西湖大学的成立值得我们期待!


2、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未来技术学院”,谋求弯道超车!

http://easytechchina.com/index.php?m=&c=media&a=show&id=1658

8月3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成立大会在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据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科大校长丁仲礼院士介绍,国科大未来技术学院旨在探索研发着眼于未来的、能够重塑人类生活、工业生产、商业消费模式乃至全球经济革命性进步的技术。

未来技术学院不是从学科的角度去布局,主要从材料领域、信息领域、能源领域和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关键问题出发,充分考虑领域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设立研究方向。而学院的导师也将在全院范围内遴选,不仅要年富力强、思维活跃、符合未来技术定位,而且愿意从事未来技术研究与教学、能够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成长。

据江雷院士介绍,不论是导师还是学生,未来技术学院都将实行动态进入和退出机制,学生有选择专业和导师的自主权,有选择研究方向和课题的自由。在学院内实行跨专业的双导师制或导师团队制等创新培养模式。

点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现有的科研模式已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面对科技发展的巨大动态变化,需要引入新的机制激活我国巨大的人才与成果资源,中科院未来技术学院就是一次尝试,希望不是浅尝辄止,可以真正为中国科研带来新鲜空气!


3、【热点】最新:韩春雨回应方舟子的质疑

http://easytechchina.com/index.php?m=&c=media&a=show&id=1359

6月30日,方舟子发文《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诺贝尔奖级”实验的重复性问题》,质疑韩春雨的突破性研究成果NgAgo基因编辑技术,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反响。

点评:整个事件就像大片一样跌宕起伏,时至今日,最后的定论还没有给出,但是韩春雨事件注定成为中国科研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除去事件本身不说,科研的严谨与做人的诚信都是今后中国科研需要重视的问题!

4、【改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973、863”将成为历史名词

http://easytechchina.com/index.php?m=&c=media&a=show&id=925

2016年2月16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批重点研发专项指南发布,这标志着整合了多项科技计划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从即日起正式启动实施。新计划整合了原有的“973”和“863”等计划,目前形成了59个重点专项的总体布局和优先启动36个重点专项的相关建议。

为解决制约我国科技计划引领带动创新发展的深层次重大问题,2014年底,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即 “国发64号文”)将中央各部门管理的100多个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在科学评估基础上整合成五大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五类计划中启动最早的一项改革。

据悉,今后,由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等31个相关部门组成的部际联席会议将负责审议重点专项的布局设置;由科技界、产业界和经济界高层次专家组成的特邀咨评委,对重点专项的布局设置和任务分解等提出咨询意见,为联席会议决策提供参考;7家具备条件的科研管理类事业单位被确定为首批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试点,负责各重点专项具体项目从受理评审到验收的全流程管理。

特邀咨评委委员及参与重点专项咨询评议的专家,不能申请本人参与咨询和论证过的重点专项项目;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和年度指南编制的专家,不能申请和评审相关的重点专项项目;项目评审专家在遴选和具体评审中也严格执行相关回避条件和要求,“运动员”和“裁判员”将彻底分开。

点评:如果相关部门能够按照相关规定落实到位,未来我国的科研工作必将是高效有序的。政府和专业机构各负其责,政府决定的是‘做什么’,专业机构决定的是‘怎么做’。今后可能存在的疑问就是:政府不再具体管理项目了,专业机构会不会权力太大了?具体实施,还需要实践来考察。


5、【科研之路】“未来科学奖”的设立到中国科研模式的重构

http://easytechchina.com/index.php?m=&c=media&a=show&id=817

2016年1月17日,旨在以科技改变世界的公益平台“未来论坛”在京主办了“人类认知新百年•未来论坛2016年会”。大会上,中国首个民间科学大奖——“未来科学大奖”宣布成立,首轮由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等8位捐赠人发起生命科学及物质科学大奖,奖金各为100万美元。

点评:整个科研体系由三部分人、知识和制度互相驱动。目前,大多数声音都是在说体制的问题,或说解决制度的问题就可以解决问题,这种论调也存在明显的问题。我们过分强调制度的问题,其实同时是忽略了知识和人的力量。由上至下的变革和由下至上的反推都是需要的,本次企业和学术界组织的高端论坛从民间的层面去做一件改变中国科研的事情,是非常有历史意义的,我们希望这是一个契机,一个改变中国科研模式的契机。让时间来验证,我们拭目以待!

6、【重磅】科研经费改革:允许“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

http://easytechchina.com/index.php?m=&c=media&a=show&id=1485

中办、国办在7月份联合印发文件,亮出多项“松绑+激励”举措升级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下放管理权限,允许部分“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这份名为《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通过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旨在破解当前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一些改革措施落实不到位、管理不够完善等问题,更好地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点评:根据意见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改进服务,为科研人员简除烦苛、松绑减负,着力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一方面在检查评审上“做减法”,减轻单位和科研人员负担。另一方面,在服务方式上“做加法”,为科研人员潜心从事科研营造良好环境。

7、【观点】SCI是美国对中国实施的知识资源控制战略

所谓存在就是合理的。在国内买卖论文已经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上下游产业链清晰的巨大市场。专业写手负责编写论文,网站中介充当掮客,期刊编辑部里应外合,产业链顶端的文化公司融合了写手、中介、编辑部各个环节,成为这一产业中的巨无霸。

有机构调查,如今,发论文收版面费,已经成为人们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愈演愈烈的论文收费之风已经“刮”起庞大的“论文经济”和“论文产业”。有人测算,我国论文市场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 

点评:国内的评价机制的不合理以及不健全是导致这种畸形现象的主要原因。各种压力逼着科研人去做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所以如果不真正的改革,很难从根本上消除这一现象;国家对中文科技期刊建设应重视起来,这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据报道我国每年产出数百万篇学术论文,9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投向了国外期刊。

8.【科研之路】做一名大学青年教师到底有多难? 很难!

http://easytechchina.com/index.php?m=&c=media&a=show&id=1304

受上海市社联委托,由上海东方青年学社和华东师范大学共同组成课题组进行调查。课题组抽取了年龄在45岁以下,本科学历以上,在高校及科研院所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人员,把这部分人员称为“青年社科工作者”。

调查范围涉及上海的15个单位,其中包括4所 “985”高校,5所“211”高校,4所普通高校,2所研究机构,共获得有效问卷1528份。课题组试图通过这次实证调查来真实地揭示上海青年社科工作者的生存与发展状况。虽侧重是社科领域,但其实情况对理工科领域也是大同小异!

点评:未来的不确定与工作挤压下的日常生活压力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与科研人员尽管不需要像政府、企业部门朝九晚五上班,时间的支配大多较为自由,表面上令人羡慕,实际上他们受到来自科研、课题、晋升以及经济收入上的多重压力。青椒群体作为高校院所的科研主力军,却是弱势群体,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9、【科研之路】揭秘西电王海现象:瞄准国家急需的横向科研大有可为

http://easytechchina.com/index.php?m=&c=media&a=show&id=1248

一个青年教师,不等不靠、不埋怨,从城中村的出租屋起步,凭着一股想干事的热情,瞄准国家急需、国防领域的大项目,承担的科研经费处于学院前列,带动了学院和学校科研经费的增加,在学校形成了“王海现象”,在业内打造了“王海品牌”。 

王海是谁?他在技术上有什么过人之处?他到底在做哪一类横向项目?他的成功经验别人能复制么?让我们走近王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一名普通青年教师,去了解他鲜为人知的科研奋斗经历。 

点评:王海老师值得我们学习,毕竟是特例,还有更多像王海老师一样的青年学者,充满热情,但有心无力,外部环境的改善才能让更多的王海出现!

10、【科研之路】且行且珍惜:又一北师大35岁“青年千人”教授病逝,sigh!

http://easytechchina.com/index.php?m=&c=media&a=show&id=1738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2015年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何智,因腹壁转移腺癌疾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9月24日凌晨1点45分在北京逝世,终年35岁。

一个多月前,另一位“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赵永芳因突发急病突然离世。

点评: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健康问题近来被人们越来越地提及。有媒体报道,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布的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平均每日工作时长为8.6小时,最长工作时间每天16小时,其中,博士学历的科技工作者每日平均工作时间最长,为9.29小时,每周的运动时间不到5小时,明显少于其他学历群体的运动时间。

如若转载,请注明e科网。

如果你有好文章想发表or科研成果想展示推广,可以联系我们或免费注册拥有自己的主页

  • 2016
  • 十大热点
分享到
文章评论(0)
登陆后参加评论
作者 令狐小冲

博士生

清华大学

活跃作者
  • 爱因斯坦 科研工作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博士
  • 金陵 本科生 北京大学 本科
  • 梅西 本科生 北京工业大学 本科


发布成功!

确 定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