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因为发现石墨烯而著名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曾因2004年诞生石墨烯诺贝尔奖科研成果而声名鹊起的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简称曼大),如今由于其国家石墨烯研究院(NGI)不能把有关石墨烯研究成果市场化,遭到英国国会质询,指其滥用知识产权及浪费物资,从而被推至风口浪尖。
事情虽然起起伏伏,貌似热闹,却暴露出英国石墨烯行业一些问题及隐忧。
曼大国家石墨烯研究院有个自认为“靠谱”的战略伙伴,即被其誉为“全球最大石墨烯生产商之一”的BGT公司。
2013年,BGT公司承诺给曼大投资500万英镑联合开展一些研究项目,并声称要把石墨烯薄膜生产能力扩大10倍。双方签约一个月后,由于资金未到位,BGT公司和曼大的合同终止。但这家公司没有退缩,不久又与曼大签订了300万英镑的合作协议。2014年,BGT公司因资金短缺提出以公司股票置换负债。曼大接受了这项提议,并于2015年得到BGT公司18%的股份,就此了结了债务。
随后,曼大常务副校长科林·贝利作为BGT股东及董事参与运营,并在其下属的青石全球科技公司(BGT Materials)担任同样职务。该公司正试图将新成果石墨烯节能灯泡商业化,其持股者中有英国投资人,曾筹资在曼城建设石墨烯灯泡制造中心,但未成功,最终接受来自加拿大的风投,以股权置换形式在国外建设制造基地。对此,贝利表示“巨大失望,决意设立长期目标,将部分产品转移回英国生产”。但不久,他从公司离职。
今年3月,《星期日泰晤士报》发表专文,指责BGT和“国家石墨烯研究院”存在利益输出,曼大一些研究人员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导致英国国会4月为此召开石墨烯质询会议。
教训一:理想过于高远 落差巨大
曼大国家石墨烯研究院有一个雄心勃勃的梦想,希望能“占领有利地位,引领全球石墨烯技术”。换言之,就是要在石墨烯领域独霸一方。
有实现的可能性吗?答案似乎毋庸置疑。
技术上,该研究院的基础研发成果堪称世界一流。仅过去一年,其科研团队就在《科学》、《自然》等顶尖杂志上发表了数篇突破性论文;管理上,曼大的经济管理专业学界知名;资金上,将获投资6100万英镑,应该不差钱。
然而,天公不作美,研究院仅仅运行了一年多,在用收到的3800万英镑投资建设大楼和购买仪器之后,就没有足够经费推动应用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还遭到“是否很好保护了知识产权”的质疑。
在英国国会4月26日召开的石墨烯质询会议上,诺奖得主安德烈·海姆教授(他是BGT公司的股东和董事之一)、英国皇家学会卢克教授和BGT公司英国区负责人历时3小时,答辩了上百个问题。
看来理想过于高远,缺乏扎实根基,很容易尚未启航即搁浅。
教训二:无法商业应用 等于瞎掰
曼大国家石墨烯研究院欲将石墨烯研究成果推向市场,为何不借助本土企业之力却要依靠外援呢?对此,谢菲尔德大学副校长理查德·琼斯指出,问题的关键是英国从事石墨烯商业开发的公司并不多。虽然英国在石墨烯研究领域居世界前列,但石墨烯应用则并非英国的强项,如今业内的一些石墨烯商业化产品,也大多不是出自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卫·普莱斯则直言不讳地说“英国不会成为石墨烯的工业基地”。
显然,英国本土企业缺乏对石墨烯商业化的兴趣,使得相关研究机构备受打击,这也恰恰反映出了当前英国研究机构面临的状况。“这是个大问题,必须尝试找到投资,让创新走进市场。”曾为研究院四处寻找战略合作伙伴的贝利说。
海姆指出,在过去30年间,英国商业研发支出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下降到1.1%,而在其他主要经济体中,这一比例一直在上升。
此外,据英国国家物理研究所统计,中国拥有全球近一半石墨烯专利,而英国不到1%,这令英国石墨烯业内人士深感郁闷。
教训三:“我研发我生产” 模式老套
尽管如此,曼大计划明年建成第二个石墨烯研究院——“石墨烯工程创新研究院”,以推动科研成果商品化过程中后期阶段的发展。但普莱斯质疑,曼大的决策是否是石墨烯成果转化的最佳模式?
作为新生事物,石墨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不可能一帆风顺,而一个国家或某个研究机构难以完全胜任产业链条中的每个环节,“我研发我生产”这种模式或许已经老套。
针对英国石墨烯行业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简称联盟)秘书长李义春博士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石墨烯应用市场将在2018年形成产业爆发点,2020年将达1000亿元规模。他建议我国设立专项产业扶持基金,开展双边合作论坛,建立以“全球并购,中国整合”为发展战略的全球石墨烯商务服务平台,为国外先进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引进创新要素搭建桥梁,共建合作共赢之路。
(本文文字来源:科技日报;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处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联系我们!)
如若转载,请注明e科网。
如果你有好文章想发表or科研成果想展示推广,可以联系我们或免费注册拥有自己的主页
- 石墨稀
- 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