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解放军报,记者邹维荣)
2016年4月6日1时3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此次运载火箭系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26次飞行。
“实践十号”就是太空中临时搭建的一个实验室,开展微重力环境研究
实践十号卫星是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中唯一的返回式卫星,其主要科学目标是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开展涉及微重力流体物理、微重力燃烧、空间材料科学、空间辐射效应、重力生物效应、空间生物技术六大领域的19项科学实验,主要研究、揭示微重力条件和空间辐射条件下物质运动及生命活动的规律。
简言之,“实践十号”就是太空中临时搭建的一个实验室。可以说,实践十号搭载19项创新性科学实验,相当于把一个综合性实验室搬到了太空,它的使命就是揭开被地球重力掩盖的科学秘密。
要把这样一个精密的实验室长途运输送往发射场,整个过程都需要控制温度和湿度,并保证平稳和安全。工作人员一丝不苟地进行装箱前的准备,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实践十号卫星副总设计师李春华介绍,实践十号卫星研制成功,为我国开发出一个专门用于微重力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实验平台,使我们国家的空间微重力研究有了新的技术手段。
目前,全世界的科学家们都在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营造微重力环境开展研究,比如“抛物线飞机”、“探空火箭”等实验平台可以提供几分钟甚至更短的微重力环境,但想要进行更长时间的研究,就必须运用实践十号这样的科学实验卫星。
作为一颗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卫星只有15天的寿命
和普通卫星不同,“实践十号”还是一颗返回式卫星,它独有的返回舱将在完成实验任务后回到地面。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它才能将太空中的实验成果带回地面。
据实践十号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力学所胡文瑞院士介绍,实践十号卫星在轨飞行若干天后,将利用我国成熟的返回式卫星技术按预定程序返回地球,回收的11台科学实验载荷及
实验样品将交付科学应用系统,部分空间生命科学样品还将与地面对比试验结果进行比照。留轨舱则继续飞行三天,舱内8台有效载荷,将继续开展流体物理和燃烧实验等实验。
目前我国的卫星返回技术相对成熟,至今成功发射并回收的卫星已经达到24颗。但因为要进行独特的微重力实验,作为我国发射的第25颗返回式卫星,“实践十号”相比以往的返回式卫星,进行了大量的适应性创新设计。
(图片来自新华网)
李春华说:“这颗卫星的形状跟其他卫星相比是非常独特的,主要是在发射过程中不需要整流罩,卫星的星体就承担了整流罩的作用。另外,由于飞行时间短,卫星主要采用的是化学电池,而没有采用大家常见的太阳能帆板这样的供电方式,所以大家看到的这个形状就类似于‘弹头’。”
在这颗卫星的研制过程中,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要解决多实验载荷在太空协同工作且互不影响的问题。特别是生命科学项目对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温度要求非常高,因此科研人员对卫星的发射阶段、在轨运行阶段和返回阶段的温度都进行了严格控制。
如若转载,请注明e科网。
如果你有好文章想发表or科研成果想展示推广,可以联系我们或免费注册拥有自己的主页
- 实践十号
- 微重力实验
- 卫星